top of page

自然產VS.剖腹產,生產全攻略

  • 作家相片: Infor
    Infor
  • 2018年11月14日
  • 讀畢需時 6 分鐘

面臨生產大事,身為準媽咪的您,早就做好萬全準備了嗎?自然分娩及剖腹生產,到底有何差異?一次生產需要花多少費用?產後復原要注意哪些事項?兩大生產方式,能讓孕媽咪自由選擇嗎?您的健康狀況,適合哪一種生產方式?本篇特邀專業婦產科醫師深入認識兩大生產方式,引領您全盤解析!

自然產的諸多優點

陳俐瑾醫師指出,自然分娩的優點有很多,類如傷口較小,對一般容易術後容易留有疤痕體質的孕媽咪而言,自然產可能較不易有留疤的問題。所謂的傷口小,意指自然分娩時的傷口,以集中在會陰局部的周圍組織而言,因此,相較剖腹產的腹部切口範圍則較大,且必須深入腹腔,故感染及沾粘機率亦較高。

另外,自然分娩只需接受會陰局部麻醉,且只要是自然分娩,健保均有提供給付;然而,剖腹產則必須半身,甚至是全身性的麻醉,這就對部份麻藥有過敏體質的媽咪而言,容易有較高的生產風險。再者,自然產後可立即喝水與進食,但剖腹產則必須盡可能等腸胃無脹氣、反胃或想吐等症狀以後再喝水或進食較妥。

自然分娩的寶寶,因為透過產道擠壓生產,因此肺部殘留的羊水,較容易順利被排除,這對寶寶的肺部發育來說,也是一項優勢。其次,自然分娩的媽咪,通常也可較早開始進行母乳哺餵,因為剖腹產開刀的過程,媽咪的身體必須被固定在產檯上,故較無法像自然分娩那般,可以立即抱著寶寶來進行「產檯哺餵」,最多是讓媽咪盡可能與寶貝做近距離的肌膚接觸。除此之外,陰道內常態的菌叢,在胎兒分娩通過產道時,也會讓寶寶身體表面獲得這些菌叢,如此亦可刺激寶寶提昇自身的免疫能力。

自然產的疼痛情形

多數媽咪認為,自然產痛在產前,剖腹產痛在產後。然而,陳醫師指出,就自然產疼痛的型態,大致可包括:(1)子宮本身與子宮頸的疼痛;(2)陰道及外陰部周圍的疼痛,兩者疼痛的神經位置是不同的,所以自然產的減痛分娩,並非所有位置都能達到毫無痛感的狀態,像子宮收縮的疼痛,就很難減輕或抑制,但是恢復的過程,通常一天會比一天來得好轉。

陳俐瑾醫師指出,另外就疼痛量表來說,若從不痛至最痛,分為0至10級,則自然分娩的痛感,約落在9級左右。不過,透過現代醫學科技減痛分娩技術的輔助下,得以將產痛的感受盡可能降至2級的程度。


剖腹產定義與適應症

關於剖腹產的定義,台北長庚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羅崇晉表示,剖腹產簡單的定義,就是以剖腹生產方式,用手術切開子宮取出寶寶並結束妊娠之謂。然而根據健保署的標準,剖腹產,是以分娩前產科醫師判斷產婦有具適應症的情形為主要的選擇對象。但是有哪些情況,是屬於必須選擇剖腹產的產婦具適應症呢?

羅崇晉醫師說,剖腹產的具適應症其實非常多,包括:胎兒窘迫、產程進展不良、前置胎盤或胎盤早剝造成的產前出血,以及胎位不正,包含雙胞胎在內等因素;或因臍帶脫垂、催生失敗,乃至生殖道感染性傳染病(如:第二型單純性疱疹、尖型溼疣,亦即俗稱的菜花等,通常在孕期雌激素荷爾蒙大量分泌增生得更快),恐波及嬰兒的直接感染,故也列為必須剖腹生產的適應症。

其次,假使前一胎剖腹產,且屬自願型剖腹生產的產婦,那麼她在第二胎生產時,若無上述剖腹產具適應症,且需要再度剖腹生產者,則必須以自行要求剖腹產的自費項目來負擔生產費用。

再者,剖腹產的具適應症頗多,另外亦包含:婦女懷孕先前因子宮肌瘤、肌腺瘤等婦科疾病,以致曾施行過子宮腔手術者,因透過自然分娩,恐有子宮破裂風險之虞,故而建議採取剖腹生產。另外,有某些先天異常的胎兒,出生之後可以進行手術來治療, 並不需要引產。由於疾病的特殊性,自然生產的危險性會比剖腹生產高。像這種情形的剖腹產,也是適應症之一。例如腹壁裂,臍帶膨出,水腦等等。不過, 醫師在孕期還得先進行其他檢查,排除有併發染色體異常的情形。由於染色體異常目前無法治療,是否要繼續懷孕就得謹慎思考。

另外,嚴重的,可能危及生命的子癇前症、產道有阻礙無法自然分娩,如子宮下段或子宮頸附近有大型子宮肌瘤或是卵巢囊腫、患有較嚴重的內科併發症、引產失敗、HIV陽性帶原者,乃至胎兒體重過重(例如大於4000公克);或極度的早產兒(如懷孕30週過小的胎兒經產道分娩較危險)胎兒窘迫(檢查胎兒心跳異常、胎兒血流量異常)、陰道不斷出血;其他還有胎頭與產婦骨盆不對稱,常見如媽咪骨盆特別嬌小,胎兒較大,或婦女骨盤曾受傷或感染小兒痲痺以致畸形等,一般健保也均會給付上述一類具適應症之剖腹產。

剖腹產的優缺點

雖然就剖腹產的適應症來看,是非不得已才有必要選擇剖腹生產。但其實剖腹生產也有實際的優點,包括:能盡快縮短媽咪的產程,以利後續的醫療處理。一般醫師都希望母子均安,之所以會建議媽咪選剖腹生產,通常也是有實際上需要的,要不是媽咪本身可能有危險,就是寶寶本身可能有危險,乃至陰道分娩過程母胎均有高風險,如此才會建議準媽咪去選擇剖腹生產。所以,一般沒有適應症的產婦,醫師並不會建議準媽咪以剖腹產視為首選,而是看健保署所規定的適應症,才會建議媽咪是否必要選擇剖腹生產喔!

至於剖腹產的缺點則可能包括:傷口大、易留疤、麻醉風險、術後沾粘機率亦高等。其中,麻醉過敏的機率雖低,但仍有機會對某些產婦可能有致死的風險。其次,術後若使用防沾粘貼片來預防並無不可,但相對的,確實也會增加一項生產的額外開銷。

其次,羅崇晉醫師表示,剖腹產新生兒,多數則要住在重度加護病房幾天的時間,由於根據統計,剖腹產嬰兒出生後,患有「新生兒暫時性呼吸急促」(TTNB)的急症,通常是自然分娩寶寶的2~3倍。這是因為胎兒在母體時是泡在羊水裡的,雖然胎兒是經由臍帶獲取媽咪血中的氧氣,但寶寶在媽咪的肚子裡時,仍然會有呼吸的動作,也因此,會將羊水吸到肺裡面,再呼出來。

然而,自然分娩時寶寶經產道擠壓,同時這個過程,也等於可將寶寶肺部裡殘餘的羊水給擠出來,如此在寶寶降生的第一瞬間,吸入第一口空氣的時候,肺部的水自然比沒有經過產道擠壓的剖腹產寶寶來得少,寶寶肺部的狀況,通常也就會比較健康。

剖腹產的傷口與疼痛

剖腹產的傷口位置,主要是在腹部。一般沒有特別的適應症,醫師會選擇下腹部橫向切口,這樣之後傷口疤痕較不明顯,也較不易癒後看見疤痕。但如果孕婦有特殊的適應症,像是有較大的子宮肌瘤或肌腺症,或有完全性前置胎盤、胎盤植入、胎兒異常,像是胎兒位置很特別,如:橫位,為母胎的安全以及手術過程的順利,醫師在必要時也可能會選擇傳統的縱向切口。

羅醫師表示,常見剖腹產的疼痛,約略分為(1)傷口痛(2)子宮收縮痛(3)脹氣痛。「傷口的疼痛」主要在腹部的手術切口;不過,傷口的疼痛,一般第三天後就會逐漸改善。多數醫院均可提供術後止痛,以緩解剛生產完通常最痛的階段,讓媽咪好好休養恢復。

其次是「子宮收縮的疼痛」,無論是自然產或剖腹產,都會有子宮收縮痛。而且通常生第二胎的子宮收縮痛,會比第一胎來得更強烈些。再者,剖腹產相較於自然產,生產後因手術的關係,前一兩天腸子處於麻痺狀態,不會自發性的蠕動,以至於也容易造成脹氣。而脹氣時的疼痛,通常很難忍受,且脹氣引起的疼痛,常是術後止痛所無法緩解的。因此,醫師通常會建議,如果剖腹產完的媽咪還沒有排氣,那就不要任意大吃大喝,以免腸子脹氣起來就更不舒服了。

反觀自然產,就比較沒有脹氣痛的問題,加上現代醫學技術可應用減痛分娩,所以生產造成的疼痛感已大為減輕。不過,自然分娩的生產過程中,唯一比較令媽咪擔心的,則是會陰部的撕裂傷,有的甚至延伸裂到肛門,但通常撕裂傷較嚴重的原因,常與生產速度一下子太快有關,有些寶寶雖沒有很大,但媽咪太痛就會想趕快生出來,有時胎兒分娩時的衝力過快,因而可能較易有產後撕裂傷嚴重的可能。也因此,羅醫師以臨床經驗觀察發現,多半產後撕裂傷較大者,反而較常見於「裂小不裂大,裂快不裂慢」的胎兒大小與產程快慢中。


https://www.mababy.com/knowledge-detail?_page=6&id=6979

採訪撰文/郁筱惠

諮詢/台北國泰綜合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 陳俐瑾、台北長庚紀念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 羅崇晉

攝影/老麥麥叔叔攝影

梳化/蔡琇惠

Model/漂亮孕媽咪 林玫君

 
 
 

Comments


Copyright © YourDreamCollection. All Rights Reserved. 

bottom of page